第392章 ,盛世代表与第1次推恩_秦末,我成为了位面之子
笔趣阁 > 秦末,我成为了位面之子 > 第392章 ,盛世代表与第1次推恩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92章 ,盛世代表与第1次推恩

  大汉九年八月底,修了4年多的大运河,比预计提早一年全线贯通,这件事情成为了大汉后半年来最大的热点事件。

  大运河打通之后,大汉最繁华的陈郡,东海郡,会稽郡主动脉被打通,5000料的运输船也可以在运河当中运载,运河的货物运载量直接提升了几十倍。

  鸿沟运河上艰难行进的运输船消失殆尽,取而代之的是运载量大了10倍的运输船。

  这条繁忙的航道,再次健康运转起来,陈郡,东海郡,会稽郡都因此受益,陈郡的作坊甚至能接到河北之地的订单。

  大运河刚刚开通,就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,组织修建运河的萧河曹参二人得到了极高的声誉,民间的商贾,淮河之地的百姓对二人交口称赞,称之为盛世贤臣。

  大汉月报,法制月报等报刊。都拿出2~3期的刊面,对大运河的政治,经济,军事的影响,全方面的阐述对大汉的重要意义,更称赞萧何,曹参二人是大汉当代的李冰,郑国。

  大汉朝堂文武百官也对萧何曹参二人交口称赞,甚至上书朝廷,要对这样的功臣重赏,予以重用。

  大汉的文武百官想法很简单,就是不想让天子和丞相两人再折腾。

  现在的大汉可以说是外无强敌,内无隐患。

  税改之后,今年朝廷的税赋预计再次会爆发性增长,可能会增加三成左右,第1次突破百万金,这是一个极其夸张的数字,号称极尽搜刮的暴秦,每年的税金也就30万金左右。

  大汉朝廷的财政收入却是暴秦的三倍,但即便是如此高的税赋,大汉底层百姓的生活却远远超过了暴秦时期,不但没有了繁重的徭役,赋税也降低了一半。

  此时的大汉官仓粮食堆积如山,民仓也堆满粮食,根据上计令张苍的统计,大汉官仓民仓粮食的数量,足够大汉所有百姓吃上三年,三餐制全面在大汉普及,在大汉任何一个地方,只要百姓肯努力,都不会出现吃不饱饭的事情。

  张苍自豪的在大汉月报上公布这个消息,并且在月报上向大汉所有百姓宣告,大汉是三代以来第一个消灭了饥饿的朝廷,饿死人的情况将不会再出现在大汉国。

  大同世界的第一步,全面解决饥荒,大汉已经做到了。

  现在大汉朝廷正在带领天下的百姓,向着大同世界的第二步,小康之治前进。属于大汉的盛世已经降临。

  张苍对于大汉盛世的说法,得到了大汉民间,朝堂乃至于文化界的认可。

  民间的百姓普遍可以感受到生活一年比一年好,一年比一年富裕,他们自然是认可盛世这個说法。

  文化界就更不要说了,比起焚书坑儒的始皇帝,大汉朝廷对教育的支持是有目共睹的,每年会拿出近20万金投入到教育当中。

  大汉的每个乡里都会有小学,每个县都至少有一所中学,高等级的学府有十余座,天下的读书人比先秦时期多了几十倍,诸子百家在这十余年中,快速复兴,各种新思想,新思潮不断涌现。

  还有科举这样公平的选拔制度,以及大汉下属的几百诸侯国那庞大的就业市场。学界都认可大汉带来了第二个百家争鸣的盛世。

  而大汉文武百官更加不想折腾,因为他们明白再折腾的话,大汉已经没有敌人,天子和丞相重拳出击的对象只有他们自己。

  张苍把暴秦和大汉时期的财政数据对比出来的时候,大汉的豪强士绅都快哭了。

  普通的百姓税赋降低了,还没有徭役,大汉的财政却是暴秦时期的三倍。

  你说这三倍是从哪里搜刮出来的,在大汉想做一个地主豪强真是太难了。

  随时都有可能被天子盯上还有武装的税吏上门警告,只要敢少交税,税吏直接派兵把你的府邸包围起来,警告两次,而后全家流放发配到边疆去。

  太恐怖了,只不过少交一点税就要全家流放,暴秦也不敢做这样恐怖的事情。

  从税吏背叛财产公示之后,他们干脆破罐子破摔了,根本不在意其他人的看法,自己人也敢查,加上天子为了鼓励税吏,只要是惩罚性的税收,税吏都有一成的分红作为奖励,为了收税他们是真敢下死手。

  面对这种情况,他们更加迫不及待的宣告盛世的到来。

  盛世是代表他们这些年努力来的功绩,盛世代表着大汉朝廷这些年施展的政策是完美无缺的,不需要再进行改革,再进行折腾,盛世就是大汉朝廷的政治正确性,也是他们所有人最大的利益。

  所以大汉的文武百官推崇萧何和曹参两人,想把两人推举成为盛世时期汉吏的代表,宣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。

  徐凡也没有拒绝,封萧何为攒侯食邑三千户,加封曹参千户食邑。

  同时新成立一个九卿等级的部门,名曰通政司,管理天下的驰道,轨道,桥梁,运河,驿站,码头等交通设施。

  萧何为通政司左司长,曹参为右司长,而后命令两人规划整个天下交通发展计划。

  可以说通政司一成立就是一个位高权重的部门。

  八月十五日,上谷王陈馀病逝。

  这标志着大汉第一代诸侯王开始步入衰老期间,大汉诸侯之间步入更新换代的时间。

  天子命假相张良代表朝廷慰问上谷国。

  而张良持节带领一营汉军慰问上谷国,他先代表大汉朝廷承认了陈馀的嫡长子为新的上谷国国主。

  但对于陈馀余下的十个庶子,嫡次子也没有轮空,而是按照朝廷的推恩令,他们都被分封为彻侯,每人可以分得一县之地为封地,上谷国在燕山以北的庞大领土,则成为了新的上谷国。

  同时朝廷任命柴武为上谷郡太守,带领一营士兵驻扎在上谷郡,宣告了朝廷正式接管上谷郡在中原的领地。

  推恩令第1次在大汉施展,在诸侯当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,天下第二大的诸侯国一夜之间分崩离析(第一是魏国)。

  新的上谷国虽然占据了一半的领地,但谁都知道中原的土地跟大漠的草场完全是两回事,新的上谷国,虽然看上去国土面积大,但富饶却远远不如中原的土地。

  魏国和梁国他们的嫡长子极其愤恨,因为兄弟也不少,两国加起来20多个县,人手一个县都做不到,这要推恩一次,他们就从国主退化成为了彻侯。

  尤其是梁国,梁国国主魏豹此人贪恋美色,拥有的妻妾有20余人,梁国成立不过几年时间,他就诞下了30多个子女,光子嗣就有20多个,魏豹的子嗣,两人分一县都做不到,最重要的是魏豹身强体壮,诞下子嗣的速度还没有降低,就以目前的情况来看,等他们继位的时候,能不能分到一个乡都是两说的事情。

  面对这种情况魏豹的那些庶子们,那真是不知道该高兴还是该难过。

  当然大汉国境外的诸侯先是幸灾乐祸的看着中原诸侯,但内心也是有点担忧的,这种推恩令要是在他们的诸侯国施行,他们只怕连魏豹都不如,魏豹的梁国好歹有几个县,好歹那也是中原富裕之地。

  他们的诸侯国即便建立了好几年时间,说的好听点是诸侯国,但实际上连大汉的一个县都不如。

  推恩令要是再用在他们的诸侯国,他们想贵三代都艰难。

  但另一部分诸侯庶子,却又极其希望推恩令来到辽东,黔中,南中这些地方,没有推恩令,他们连富家翁都很难做,因为这些新封的诸侯把所有的资源都用在开拓上面,他们实际上的财富全在这片土地上。

  那些没有继承权的子嗣,想要获得一点钱财都非常艰难,这就让那些庶子们极其不满。

  他们跟着自己的父亲建立诸侯国,一步步把诸侯国开拓成为一个富饶的家业,结果这么庞大的家业,他们一点份都没有。

  要知道这个诸侯国的建立,也是他们出了一份力的,这些庶子们认为自己天然就有一份继承权。

  总之因为这些这一次上谷国的推恩令,四方的诸侯国引起了骚动,吹枕头风的小妾可谓是比比皆是,嫡长子和庶子之间的明争暗斗,变得明面化了。

  各方诸侯后宫明争暗斗,导致了大汉的诸侯都在埋怨陈馀,什么时候死不好,偏偏这个时候死,弄得他们家里都不安宁。

  大汉历九年,九月。

  处理完上谷国,推恩事宜之后,丞相张良并没有返回长安。而是转向从广阳郡,经过海路抵达辽东。

  他代替徐凡这个天子,巡视慰问辽东的诸侯,并且代表天子,代表朝廷,在当地召开辽东诸侯大会。

  这也是大汉获取了辽东的地盘后,第二次有朝廷代表踏上辽东的土地,第一次在辽东召开全辽东诸侯的大会。

  四方辽东诸侯得到命令之后,开始齐聚平壤城。

  九月十七日。

  张良从许重召的诸侯国登上辽东。

  张良在船上看到许国码头是极其惊讶的,因为他从朝廷邸报了解的情况,辽东是个贫瘠之地,即便是这些年有了很大的发展,但这片广袤的土地也只有200余万人口(只统计辽东诸侯的人口。)比不得中原一郡。

  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,这个码头就有几十艘海船,而且码头还是石制的,各项设施也极其完备,完全是一个繁荣的海港城市。

  “许重召见过张丞相!”张良的团队刚刚登上码头,许重召前来迎接道。

  张良淡然道:“许侯客气了。”

  然后张良瞭望码头四周看了一圈,港口后面是一个极其繁华的城市,他能看到酒馆,客栈,热闹的市集,甚至还看到了一个鱼肉加工厂。

  从这个码头就可以看出,许国的繁华,并不输给中原多少。

  张良赞叹道:“许侯治理地方的才能不差,要是留在大汉境内,未必不能位列三公,宰执天下。”

  许重召笑道:“某莽夫一个,哪里懂治理天下,这都是丞相田齐的功劳。”

  从徐凡三番五次的教育自己的属下,甚至达到了见缝插针的程度,就可以明白他的这批属下素质真不是很高。

  领兵打仗还可以从凭借着战场的经验杀出来,但治理天下却很难这样做,更重要的是没了徐凡在上面叮嘱,能主动学习的几乎没有。

  一般的情况下,大汉的诸侯们都是无为而治,除了收税和维持自最基本的秩序,其他的什么都不管,不是他们不想管,而是没那个能力。

  而辽东的天时地利人和,也适合他们这种无为而治的理念,辽东的各方诸侯,在这种理念下发展的居然不错。

  首先是辽东的天时极其好,大汉四面出击,把稍微有点威胁的势力打得分崩离析,整个天下可以说是大汉一家独大。

  这种安全的环境导致了辽东的诸侯没有任何强大的敌人,没有强大的敌人,自然不需要集结资源抵抗敌人,这就是辽东诸侯无为而治的天时。

  无为而治的地利就是广大的辽东,人口稀少,未经开发,每个诸侯国都可以说是小国寡民,在资源不用争夺,来到这里的移民主动开垦土地就会有收益,所以辽东诸侯国在环境上适合无为而治。

  最后则是人和,辽东是除齐地之外,齐人最多的地方,甚至于齐国的读书人,辽东比齐地还要多。

  先是暴秦的圈地,而后又是项羽的清洗,大汉的清洗,接连串的打击,让大量的齐国读书人或是逃命或是被贬到辽东,说是齐国的文脉在辽东也不为过。

  而齐国读书人大部分治黄老,当大汉的诸侯带领自己的士兵来到这片蛮荒大陆的时候,你让他们打仗他们还懂,但让他们治理天下,他们治理个锤子。

  他们只能聘请当地的读书人,辅助自己治理天下,而他们请的读书人大部分都是黄老一派的学者,整个辽东大概有五十余个诸侯国,这些诸侯国的丞相和重要的官职,几乎都被黄老一派的读书人霸占。

  甚至形成了排他效应,像农家墨家乃至于法家的学子,因为有技术属性,还能在这片土地上生存。

  儒家的读书人来到这片土地,他们要不是归顺黄老,要不只能成为一个夫子教化野人。

  儒家士子想要在政治上挑战黄老派的地位,那只能被打得粉身碎骨。

  当然黄老派在辽东会有如此高的地位,也是因为他们的确把诸侯国治理的非常好,大汉的诸侯极其满意这样的政治联盟,并不想改变这样的局面。

  而且黄老派的政治理念也非常适合这些诸侯,他们自然不可能承认自己不懂治理国家,但要上手就会露馅,无为而治,就不需要他们自己上手了,这是天然时候他们的施政理念。

  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加持下,辽东简直成为了黄老派的大本营。

  张良点头道:“田齐不愧是齐地的宗师。”

  许重召想了想问道:“丞相,诸侯大会没有特别缘由,不都是在长安城召开,今年怎么会在我辽东召开?”

  张良撇了许重召一眼道:“天子担心辽东的债务太过沉重,会有诸侯承担不住债务,影响朝廷的声誉。”

  许重召听到这话只能尴尬的笑了笑。

  这事情还要从刘邦筹集了一个造船厂说起。

  五月份的时候,刘邦从长安归来,居然带了一大批工匠在沛国建立了一个堪比广阳造船厂的船厂,这事情引起了整个辽东诸侯的轰动。

  因为辽东条件恶劣,加上又不像南方一样有甘蔗这样的经济作物,这些诸侯虽然不缺粮食,但手中真没有多少钱。甚至不少人还欠着外债,还是徐凡看他们在漠北大战立了不少功劳,由大汉朝廷帮他们接收了一些债。

  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辽东的诸侯实在比不上他们在南方的战友,他们各个是负翁。

  他们是没有钱来建设大型作坊的,现在刘邦忽然有这么大的动作。大家还以为刘邦是口才了得,忽悠天子给他弄了一个造船厂。

  后面他们才知道,原来长安城还有票据交易所这样的地方,只要拿出一个企划书,就可以找到有钱的韭菜给自己投资。

  知道有这么好的地方,这些已经穷了好几年的辽东诸侯,还有什么好想的。

  先是去刘邦那里取经,而后让自己的手下带着自己的印信和企划书去长安城,而后找自己的老战友帮忙,让他们帮自己弄ipo上市。

  不到半年时间,这些辽东的诸侯从长安的票据交易所,吸取了10亿的钱财。

  把刘邦的造船厂加上去,辽东将会有三个造船厂,码头将会有7个,还有10支即将成立的捕鲸队。

  最近更是传出吕臣要联合辽东二十余位诸侯,在辽东修通连接各大诸侯的轨道网络,光这一个项目,预计募集的资金就超过了10亿钱。

  这让徐凡暴怒,麻蛋,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韭菜,看在你们是兄弟的份上让你们割一茬,结果你们给我割断根。

  于是就张良这次来辽东开诸侯大会,他主要是代表徐凡来辽东敲打这些辽东诸侯的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iquge41.com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iquge41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