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02章 ,压力大的长安士子与诸侯学院_秦末,我成为了位面之子
笔趣阁 > 秦末,我成为了位面之子 > 第402章 ,压力大的长安士子与诸侯学院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402章 ,压力大的长安士子与诸侯学院

  长安城,墨子学院考场。

  学院之外可谓是人山人海,到处都是送自己小孩入考场的家长,而这其中马车牛车的数量尤其多,多到出现后世堵车的情况。

  大汉在征服大漠之后,大漠和中原连成一体,双方的货物交流也被打通,大漠的羊毛,牛,马。可以不受阻碍的运输到中原来,中原的粮食布匹,各种手工业产品,也可以以极低的价格运输到大漠去。

  大漠可以说是一片蓝海市场,很多草莽英雄,带着一辆破烂的马车,运输一些布匹粮食手工品,去了大漠一趟就能赚几倍的利润。

  而在中原因为农户手中普遍有钱,他们对牛马这些大牲口的需求激增,大漠的牛羊运输到中原又能赚个一两倍。

  这就导致了中原牛马的数量不断增加,加上车马厂用流水作业法之后,马车牛车的价格直线下降。在这多种条件的刺激下,大汉百姓对车辆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,造就了一个极其庞大的车马市场。

  关中百姓本就富裕,这里的车辆也是最多的,平均每三户百姓就拥有一辆车。

  长安城是整个关中中考考场最密集的地方,而能让小孩上中学的家庭,普遍都是大汉第1批富裕的人群,他们普遍都有马车,当整个关中小半的马车汇聚到长安城的时候,堵车这样的新鲜事物就爆发了。

  “马车跟着某走,停在田马场去,不要堵在学院门口!”几個维持秩序的汉吏不断大喊,指挥着马车停向,学院不远处的一个临时停马场。

  “快去向内史府衙求助,就说人手不足,要支援。”一名年长的汉吏对一个年轻的汉吏说道。

  年轻的汉吏一听完,马上跑向内史府衙。

  赵武的父亲则听从指挥,缓慢的将马车一点点移动到指定的停马场上去。

  坐在马车上的扶苏看向外面感叹道:“这等景象简直前所未有”

  扶苏现在目及之处皆是马车,牛车,有昂贵的檀木马车,有载重马车,还有两轮的小马车,牛车。各种车辆全部汇集在长安城的街道上,组成了一条望不到头的长龙。

  赵武笑道:“长安城还从来没这么热闹过,夫子你看,那辆檀木马车好像朝廷最新出的九五至尊款,一辆车就要50万钱。”

  说到最后的时候,赵武一脸羡慕的看着那辆马车,和普通的马车相比,那辆马车散发着光耀眼的光芒。

  扶苏看过去,果然看到一辆帝王款式车撵,和他父亲祭天时候用的车撵,几乎一模一样。

  那辆马车的确是很耀眼,为了吸引大汉的土大款花钱,马车上能用玻璃的地方就不用木料,能用玛瑙玉石的地方连玻璃都不用,各种能反光的马车灯,在阳光的照耀下,可谓是光彩夺目。

  扶苏看到这耀眼的马车,不由得用手遮挡光线。

  即便是他这个敌人,也对汉帝是极其钦佩,汉帝满足了所有先贤幻想当中的圣王品格。

  但汉帝有一点却一直让人很诟病,就是为了钱什么都敢做,几年前用帝王的款式,打造出价值20万钱的檀木马车,已经是轰动整个大汉的事情,当时吸引了整个大汉的贵族商贾购买。

  今年则彻底不装了,连各种配饰都加上去了,当然价格也是极其惊人,一辆这样的马车。可以购买一艘千料级别的海船。

  但即便是价格贵到这种程度,依旧有大量的豪商购买,扶苏对这样的事情都极其无语,这种事情古往今来,只有汉帝能做得出来。

  扶苏道:“无需羡慕别人,只要你考上了学院,以后也有机会坐这样的马车。”

  赵武点头道:“到时候学生先给夫子你买一辆。”

  扶苏笑道:“有这心就好,这次中考你们放下杂念,全力以赴,不要辜负了自己10年的寒窗苦读。”

  但除了赵武有点信心之外,其他4个赵里的中学生,却只能紧张的点头。

  扶苏在赵里的这几年已经培养了几十个中学生,赵武这批人是赵里第一批中学生。

  但他们的运气却不算是太好,在他们之前面的那些中学生,直接去自己心仪的学府报名,考试合格就可以入学。

  因为有大量的学府在长安城,长安的中学生五成都能考上学府,但今年却不一样,整个大汉中学联考。

  赵武要和整个大汉的中学生竞争,今年各大学府招收的2万学子当中,这些名额要按照人口,郡县来分配,关中只分配了2000多的名额,而内史只有上千个名额。

  扶苏也是教育界的人,对长安城中学生的数量有个大致的了解,大概有4~5万人左右,今年考学府的士子接近2万了,但却只有1000个名额,其竞争的惨烈可想而知。

  可以说长安城的学子一步从天堂跌到地狱了,就以扶苏了解的情况来看,他这5个学生当中只有赵武有可能性能考中学院,其他的学生很难在如此激烈竞争当中脱颖而出,要是考不上的话,只能去账房或者去做工匠。

  赵武父亲停好马车之后,扶苏等人下马车。一行人去了学院门口。

  扶苏叮嘱道:“检查好自己带的笔墨纸砚,还有你们的准考证。”

  “诺!”赵武等人打开自己的书架再检查一遍,扶苏和赵父也跟着检查,确定东西全部都带齐了之后,才安心的点点头。

  “学子排队进入考场,家长请在外面等候!”一个汉吏拿着个大喇叭不断的大喊道。

  “夫子,我们进去了!”赵武对扶苏和他的父亲招招手,就带着自己的伙伴进入了考场。

  赵父有点紧张道:“赵夫子,这些孩子他们能不能考上?”

  即便赵父是个农夫,但他也听说了,今年关中的士子将会极其艰难,他有点担心赵武的前途

  扶苏道:“全力以赴就好,大汉条条大路通长安,中考也不是决定赵武他们人生的唯一道路。”

  “嗨!”赵父也也只能解释扶苏的安慰。

  “这位夫子说的可谓是至理名言!”一个声音忽然插过来。

  “在下江华见过两位兄台!”一个穿着昂贵丝绸的富商向两人行礼的。

  扶苏马上回礼道:“扶苏见过兄台!”

  赵父也跟着行礼,但他却没有说话。

  “扶苏兄是中学夫子?”

  扶苏摇头道:“某是赵里小学夫子,刚刚那五人都是某启蒙的学生。”

  江华笑道:“像扶苏兄这样有责任的夫子已经很少见了。”

  而后他抱怨道:“朝廷的施政可谓是一年三变,弄得我等也是晕头转向。”

  “三年前某觉得长安城教育好,学府多,能更好的考上学府,这才在长安城购买了房产,带着小儿在长安读书。

  却没想到朝廷政策风云突变,整个大汉开始联考,关中士子多,反而成为了考试最艰难的地区,某这百万钱白花了不说,还为小儿选了一个最艰难的地方,这算是什么事。”

  显然这次大汉的联考太突然,很多的家长都对朝廷不满,江华面对扶苏这个陌生人,把自己内心满腔的愤恨全部发泄出来。

  扶苏道:“看江华兄的样子,家世不差,即便中考失利,也有其他前途。”

  江华却摇头道:“某一个商贾,哪有什么家世,也就是这些年朝廷支持产业发展,赚了几个钱。”

  “但士农工商,商贾能有啥前途,某就想让小儿考上政务学院,最差也要考上法学院,墨子学院,有个一技之长,哪怕不能在大汉立足,也可以去诸侯国求职。”

  扶苏笑道:“兄台这也太偏激了,天子也说了,产业也是国之根本,大汉是不讲士农工商的。”

  江华摇头道:“扶苏兄只怕很少离开关中吧。”

  扶苏点点头,他从大汉开国以来,还真从没有离开过关中。

  江华道:“士农工商是老祖宗的经验,岂是当今天子,一人便能扭转,而且即便是当今天子,只怕也受到了这个的影响。”

  “大汉成立以来,天子为农户均田,为工匠争取4个时辰工作制,可曾为我们这些商贾争取过什么?”

  扶苏道:“产业为根本,这还不算吗?”

  江华苦笑道:“产业为根本没错,但天子却是大力建设官营作坊,可不是把我的商贾提升到农户一样的地位。”

  “兄台可知道太原郡的煤炭多?

  扶苏点点头道:“据说河北中原之地的煤炭,都是太原上党两地提供的。”

  江华道:“煤矿可以说是黑金,只要有一个矿场,一年赚个几百万钱是不成问题的,最开始这样的买卖,都是被上面的人把持着。”

  “但下矿挖煤却是极其危险的事情,我大汉哪年不出个几十上百起的矿难。”

  “偏偏天子对这样的事情抓得最严,只要出现矿难,就会出动廷尉组来调查,但煤矿上的东西根本禁不查,可谓是一抓一个准,每次都会牵连出一大批人。”

  “后来上面的人学精了,允许我等进入矿业,但赚到的钱却要分他们八成,而出了事也要我等顶,两地不知道多少商贾家族因矿难家破人亡,即便是在大汉,我等商贾也不过是牛羊。”

  扶苏惊讶道:“兄台怎么会了解如此清楚?”

  江华道:“某经营过两年的矿场,后来觉得太危险了,就带着赚的钱,来到了长安城,开了一家戏院做主业。”

  扶苏道:“那份富贵不是拼杀出来的,兄台能全身而出,也是幸运之事。”

  江华点点头,要是没有泼天的富贵,谁敢接这杀头的买卖。他要不是穿上了鞋,怎么会退出这个江湖。

  与此同时,徐凡带着丞相周章,张良,陈平,叔孙通,英布,吕臣,刘邦等各方诸侯等人巡视着考场,看着一个个学子们忙碌的写着答案。

  周章问道:“这次长安城有多少士子来中考?”

  叔孙通道:“一万五千余中学生。”

  周章咋舌道:“难怪科举考试要改革了,光长安一地就如此多的中学生,整个天下只怕有几十万,如此多的士子蜂拥而入进入长安城,长安城必定会崩溃。”

  徐凡笑道:“这也是丞相你辛苦10年来的成绩,当年始皇帝焚书坑儒,天下的文脉几乎断绝。”

  “但在丞相理政的这10年间,天下的读书人增加了何止百倍,才有今日这种盛世景象,今日的景象必定会记录在青史当中。”

  周章很享受这样的夸赞,因为现实就是最好的赞赏。

  “主要还是陛下您领导有方,也有各位同僚共同的努力,我大汉才有今日的盛景。”

  “往日某繁忙于政务,现在退下来,是应该看看大汉的盛世景象。”

  张良道:“丞相你理政老道,应该继续为大汉培养一些人才。”

  周章笑道:“那某就去政务学院上几堂课,看看能不能找到几个合心意的弟子。”

  因为徐凡的关系,在大汉夫子这个职业政治地位特别高,几年前退休的许丰,孔鲋,郦食其他们都在长安的学院教导学生,这也算是他们保持影响力的一种方法。

  英布道:“陛下这种全国联考的形式好,就是给我等的名额太少了,我们黔中有上百万人,却只给了不到五百个名额,这点名额哪里够,下面可谓是怨气冲天,要某替他们做主,在诸侯大会上多争取一些名额。”

  黔中地区有五十多个诸侯国,500个名额平均一个诸侯国也就分10个,这点名额不要说留给下面的百姓,就是他们上面分都不够分。

  吕臣也说道:“我辽东诸侯也请愿,想要多要一些名额,朝廷不能厚此薄彼,我的辽东诸侯为大汉守住了边疆,立下了汗马功劳,朝廷不应该让我等流血又流泪啊。”

  刘邦道:“朝廷的确小气了一些,我沛国就有几十个小子要入学,今年参加中考的就有十几个小子,朝廷总不好把我等的子嗣排挤在外。”

  刘邦除了自己的嫡长子刘盈留在沛国,其他的儿子只要超过10岁,全部都送到长安城来求学。

  刘邦这个诸侯都这样做,他的部下也是有样学样,当然这也和长安城优越的教育资源有关系。

  自己家的小孩在长安城读书,成才率更高,然后他们也遇到了长安城其他学子的困境,长安的教育资源分到天下其他地方,本地的竞争压力就太大了。

  刘邦就是想为自己的手下争取一些福利待遇,就按现在长安城的录取率,10个人当中都考不中一个。

  虽然刘邦的这些属下每个都家学渊源,但在如此高的竞争压力下,只怕也没几个人能考上学院。

  周章没好气道:“这是公平考试,能者上庸者下,说什么朝廷排挤你们。”

  刘邦道:“我等为大汉出力,对子嗣的教育难免有所疏漏,朝廷应当体谅我等。”

  吕臣说道:“我等把子嗣交到长安城来,教导他们成才难道不是朝廷的责任。”

  吕臣这番话让周章无言以对了,诸侯和他们的手下,把他们的子嗣留在长安城上学,对大汉朝廷而言是好事情,朝廷可以通过这些子嗣影响到四方诸侯国,这种情况下连学院都不让他们上,就有点过分了。

  甚至可以这样说,现在还不是最激烈的事,大汉诸侯的子嗣,大部分都在10岁以下,等过了几年,这些人到了求学的年纪,几千诸侯和他们臣子二代,都需要朝廷做出妥善的安置

  徐凡道:“今年是第一次联考,总会有不如意的地方,明年朝廷会想办法改进。”

  徐凡想了想道:“明年朝廷会增加诸侯的名额。”

  边疆诸侯的确是要安抚,而且用这种方式也能稳固大汉朝廷和诸侯之间的联系。

  至于名额的问题也不大,大汉还在快速开拓当中,需要的人才数量会不断增加,今年需要招收2万多中学生,明年需要两万五乃至三万,只要大汉还属于快速开拓时期,什么矛盾都容易解决。

  英布道:“陛下为什么今年就不能扩招?”

  徐凡道:“朝廷也有朝廷的难处,每个学子的培养费用大概是万钱,朝廷需要量力而出,而且学生也要夫子带,学院的夫子就这么多。”

  英布道:“钱的问题好解决,某可以拿出5000金作为朝廷的教育经费。”

  刘邦叫道:“英国公豪气,我等虽然比不得英国公,但百万钱还是可以拿得出来的。再穷不能穷孩子,再苦不能苦教育,某出一百万钱。”

  吕臣也说道:“末将也出三百万钱。”

  其他的诸侯也纷纷出钱,对他们来说,这些学院的学生毕业之后,大部分也是来他们的诸侯国就业,破烂在肉里,是自己为自己培养人才。

  面对这种情况,张良道:“诸侯子嗣求学如此热情,朝廷也不应该寒了这些忠良的心,我等退休之后,干脆就组建一个新的学院,教导这些诸侯的子弟。”

  英布眼前一亮道:“要是有子房这样的学问宗师教导,那我等子嗣真是三生有幸。”

  徐凡想了想道:“就安子房的意思办,伱们捐的款全部投入到这个新学院当中。”

  英布等人激动道:“多谢陛下!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iquge41.com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iquge41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