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9章 ,上行下效与安心种田_秦末,我成为了位面之子
笔趣阁 > 秦末,我成为了位面之子 > 第379章 ,上行下效与安心种田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79章 ,上行下效与安心种田

  大汉八年,九月二十五日,平虏堡。

  朝廷的大军出征已经有两个多月了,大汉近百万青壮,在广阔上大漠进行最残酷的厮杀。

  而在大汉内地的郡县,却已经到来秋收时节,大汉内地的无数的百姓,都开始投入到秋收工作中,因为缺乏青壮,大汉内地郡县田地当中多数都是妇女和老人,带着孩子,在田地中劳作,他们将一穗穗的小麦,粟米收割,脱粒、归仓。

  而在雁门郡,平虏堡等地被俘虏的匈奴战俘则被利用起来,秋收正需要大量的劳动力,就这样白白看着他们在营地看押,却不利益实在是太浪费了。

  于是大汉和他们约定好,他们每收割百亩田地就给他们一只羊的私人财产,这让匈奴人俘虏劳动力积极性空前高涨。

  在雁门和平虏堡一带到处都是这样匈奴战俘收割田地的粮食。当然为了确保安全,这些俘虏大部分都是集中使用,在他们一旁有一曲汉军精锐监督他们。

  平虏堡郊外农田。

  徐凡挥舞着大镰刀,快速割到身前的小麦,他每次挥刀都会有一丈多宽的小麦被割断,徐凡本就力气大,加上他手中的大镰刀也是整个平虏堡最好最锋利的,所以徐凡收割的速度极其快,陈胜也只能跟在徐凡身后忙碌的捆绑稻谷。秋日的太阳本就毒辣,很快陈胜就汗流浃背。

  而天子都加入抢收当中了,平虏堡的汉吏和汉军军官,自然也要在徐凡这个天子面前表现,他们也极其热烈的加入抢收当中。

  所以今年平虏堡的百姓看到,乡蔷夫,县里大大小小的老爷们到田地当中帮助他们收割粮食,说什么他们是大汉功臣家属,你们的子侄在前线保家卫国,我们在后方就应当照顾你们。

  这番话让当地的百姓十分愕然,他们并不了解其中的情况,只是觉得汉吏变化太大,不但帮助他们干农活,而且还干的还非常卖力,还真不是做做样子。

  在雁门郡百姓也看到他们的郡守郦商,带领雁门大大小小的汉吏,深入基层,帮助出征的士兵家属收割粮食。

  因为有徐凡的带头作用,平虏堡大部分人都在田地当中,哪怕是做做样子也拿起镰刀收割。

  “开饭了!”一队运输食物的汉吏推着装满食物小车来到田地当中大叫道。

  陈胜听到这声音喜道:“姐夫,开饭时间到了,我们歇一歇。”

  徐凡拿下自己头顶的草帽,用毛巾擦了擦汗道:“好。”

  而后徐凡和陈胜两人,走到一个树影下面,那里早有汉吏弄好的桌椅,上面摆着四菜一汤。

  陈胜灌了一大口凉水,瘫坐一旁喃喃自语道:“终于活过来了。”

  他早已经不是阳县乡下的小青年,虽然平虏堡的伙食还算丰富,但他却累的没有多大胃口。

  徐凡却拿去碗筷快速的开吃起来,并且对陈胜道:“你也快吃,不吃饭,等会没有力气收割。”

  陈胜拿去碗筷有的抱怨道:“姐夫,你是皇帝了,在平虏堡处理军务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,而不是顶着大太阳在田间收割粮食。你一個人能顶几个农夫。”

  因为徐凡这个皇帝经常去地方巡视,陈胜这个卫尉差不多成为了徐凡的私人保镖。要是这样也就算了,但偏偏徐凡去了地方经常不是给百姓修房屋,就是收稻谷。

  这就很要人命了,他在长安城已经很少做重体力活,更不要说是更加辛苦的农活了,每次下田他真有一种死一次的感觉。习惯长安富裕生活的陈胜,已经很难适应大汉乡村的生活。

  徐凡笑道:“韩信他们都深入大漠三千里了,我能处理什么军务,难道在平虏堡下命令让韩信把弓弩调高三度?”

  说完徐凡自己都笑了。笑着笑着他又一阵失落,这个梗只有自己能体会其中之意。

  在这个世界他前所未有的孤独,只有秦泊几个少数志同道合之人能称之为知己,把这个世界改造成为他熟悉的样子,也一直是徐凡的动力。

  “仗打到现在这种程度,战场的事情只能交给季心,韩信,吕臣他们三人,后勤事务平虏堡的参军可以弄好。

  我这个天子在这里,只能起到一个身先士卒的作用,今年河北少了近百万青壮,秋收肯定会受到影响。今天我在这里收割粮食,能让河北的汉吏重视秋收,哪怕只是减少百分之一的损失都是值得的。”

  徐凡后世经历,让他一直认为上行下效是非常重要的,你上面不能打好榜样,下面肯定会更加乱来。

  远的都不说了,就说近的秦吏,用十年时间统一天下的秦吏,和用三年时间就丢光了天下的秦吏,大部分应该都是同一批人。

  秦吏腐化如此快,如此严重。除了他们在天下一统之后,忘记初心,放弃理想信念是内因之一,但始皇帝没有起好带头作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外因之一。

  你始皇帝收尽天下美女,广建宫室,下面的秦吏自然认为打下的天下有他们的一份,他们也可以三妻四妾,也可以广修豪宅。

  始皇帝带头作用下,秦吏快速腐化,成为了压垮大秦天下重要稻草之一。

  汉吏肯定是这个世界最会揣摩心思的人,只要徐凡能保持简朴做法,保持和基层的联系,善待百姓。

  他们即便做样子也不敢奢侈无度,反而会以穿有补丁的衣服为荣,也不敢肆意妄为的欺压百姓。

  即便徐凡知道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在做样子,但总好过连样子都不做了,或者是不愿意做,下个田也要铺红毯。能做出这样脑残的行为,就说明上层和下层开始脱节了,他们连做样子都开始敷衍了事了。

  就以徐凡这几年实践来看,效果不错,汉吏群体还是保持开国的简朴务实的作风。

  他的行为总会感染一部分理想主义者,让他们的理想不会因为汉吏的行为而破灭,这个世界多一个理想主义者,就会多一份光。

  徐凡要做的事情是保护这些光,让他们带来天下前进,而不是让他们被世道摧毁自己的信念。

  徐凡看向陈胜摇头道:“倒是伱缺乏劳动,要不是我带着你下乡,只怕你已经和底层脱节了,你还记得当年在阳县家乡秋收时的幸福吗?”

  陈胜有些尴尬,但很快反驳道:“我跟着姐夫造反,就是不想在乡下种地。”

  徐凡却摇头道:“长安城虽然富裕,但也很容易把人给养废来,你有没有建立诸侯国的想法?”

  陈胜这几年虽然一直跟着自己,但却没有实践治理地方,他现在还没有成为纨绔子弟,这还是多亏小时候在陈家里的生活经验,但富二代终究不如打拼出来的富一代。

  陈胜好歹是自己的第一个学生,徐凡也不想看到他就这样沦为一个普通的外戚,在整个大汉就没有比开辟出一个诸侯国更加能磨练一个人的了。

  陈胜喜道:“可以吗?但父亲和姐姐都说要我保护好姐夫。”

  徐凡道:“匈奴已经是大汉最后一个强敌了,此战之后,匈奴也会烟消云散,我大汉的重心会放在治理天下上,我最多下基层巡视,不会太危险的。”

  而后徐凡看到陈胜道:“倒是你,你想成为诸侯,但有能力能开拓出一片热土,让百姓安居乐业?”

  陈胜喜道:“我跟着姐夫学了好几年的治国之道,要是姐夫愿意给我这个机会,我会治理出一个不差给大汉的富裕诸侯国。”

  陈胜看着英布这些人开疆拓土成为一方诸侯,早就心动无比,他也想有人叫他陈王,只是他的父亲和他姐姐要一直要他保护好徐凡,他才止住成为诸侯的想法。

  徐凡点头道:“记住你现在的初心,不要做了诸侯王就忘记了。”

  而就在这个时候,徐凡他们听到北方奔驰而来的战马声音,徐凡迟疑的看向声音的方向,发现有一条烟尘出现。

  陈胜也看到这幕,他大惊叫道:“亲卫警戒,护着陛下离开此地。”

  虽然陈胜看出这支骑兵不多,但他却不敢冒风险,毕竟这里太靠近匈奴的领地了,谁知道匈奴人会不会派遣一支骑兵杀过来。陈胜快速带着徐凡离开此地。

  徐凡也没有矫情,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的道理他还是懂的,他这个天子要真在平虏堡出现意外,大汉在漠北的军队都有可能出现溃败,这种情况对大汉来说是难以承受的。

  很快四周收割稻谷的汉军,丢下镰刀,拔出战刀把徐凡包围起来,没多久十几匹就来到此地,陈胜带着徐凡骑上战马撤回平虏堡内。而留在此地的汉吏也快速逃离此地。

  但这支骑兵直接奔向平虏堡道:“开城门,有重要军情。”

  一个汉吏大吼问道:“前线情况如何?”

  传来的骑兵压抑不住喜色道:“前线大捷,漠南都督歼灭8万匈奴主力,樊哙将军阵斩匈奴单于冒顿。都督在战胜匈奴人之后在北海立碑,以后整个大漠都是我大汉的领地了。”

  “万岁!”城墙上汉吏汉军士兵同时欢呼起来,冒顿被征斩了,匈奴人被歼灭了,以后大汉北方再也没有强敌了,平虏堡再也不用担心,匈奴人南下了。

  而匈奴人却是悲喜两重天,悲的是自己的部落真灭亡了,他们的内心还是有点沉甸甸的难以接受,喜的是现在他们终于可以没有顾忌的成为汉人了。

  军官打开城门放这支骑兵入城,胜利的消息也不断传开,这样欢呼的声音,跟着这队骑兵身后不断响起,传捷报的骑兵到了平虏堡更是上百人不断大吼胜利的捷报。平虏堡百姓听到这个捷报,顿时成为了一片欢乐的海洋,街道上倒是都是欢歌载舞人群。

  胡亥知道汉军胜利之后大喜道:“我等马上出发,去大漠圈地。”

  说完胡亥等人骑马就向大漠赶过去。

  而在平虏堡像胡亥这样的人为数不少,他们也像胡亥一样,得知这个消息之后,马上奔向大漠。

  平虏堡,议事厅。

  “陛下!”陈胜激动道:“我军大捷,韩信歼灭了8万匈奴人主力,樊哙征斩了冒顿,漠南军在北海俘虏了近百万的匈奴牧民。韩信还在北海立碑,以后大漠就是我大汉的领地了。”

  徐凡激动道:“好,韩信没有让朕失望。”

  霍去病做到的事情,韩信也做到了,自己也算是没有浪费他的军事才能了。

  没有匈奴人,自己终于可以安心种田,安心堆科技树了。

  而后徐凡从陈胜手中接过韩信的战报,略过那些恭维的话,韩信在漠北之战,征斩匈奴精锐2万余,俘虏6万和近百万的匈奴部众,还有几百万数量的牲口。加上漠北大战俘虏的匈奴部众,匈奴人在漠北的势力可以说是被大汉连根拔除了。

  徐凡道:“此战漠北大战,我大汉百姓全力支持,三军将士用命,中原攻克强敌,把此捷报公告天下,此战过后,我大汉再无强敌,以后天下的百姓就可共享太平了。”

  陈胜等人道:“诺!”

  徐凡继续道:“命《大汉月报》派遣人手去前线,命令戏曲团去大漠劳军,同时收集我大汉有功之臣的事迹,而后记载在报刊之上,同时戏曲团以我汉军士兵的事迹,改编戏曲,让天下的百姓都知道此战来之不易,天下太平是是汉军士兵用鲜血铸造的。”

  陈胜等人道:“诺!”

  这样的大胜,当然要大肆宣传,大肆宣扬,从集体到个体都要宣传道,舆论阵地朝廷不占领,就会有其他人去占领。

  历史上占据这块高地的是门阀士族,是乡绅,但徐凡肯定不会像其他封建君王放弃这个高点的,反而会牢牢把控这个高地,因为只有掌握好这个高地,改革才能顺,反之则有可能成为有心人阻碍改革的工具。

  而想要进行改革,一个君主的威望是极其重要的,从一个胜利,走向另一个胜利君主,他想打破内部的阶级利益,重新制定一个国家内部利益分配就很容易。

  历史上的秦王汉武,唐宗都是依靠军事威望做到这点。

  反而是对外战争很拉胯的大宋,从开国到灭亡,一直在改革,一直在失败,就是因为大宋找不到一个有威望的君主,他们自然也没能力分割国内的利益,君主被儒生忽悠瘸了,就是从宋朝开始的。

  什么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就这还有人相信。

  什么《资治通鉴》是让君王吸取历史教训,治理天下的帝王之书(只看书,不实践,难怪宋以后的君王的素质越来越差)。

  大宋君主一想按照自己的心愿改革国家,就发现做不到了,因为大宋的君王既没有足够的威望打破国内的瓶瓶罐罐。也没有真正给他们分析大宋各个阶层利益的帝王书。

  大宋的君王都被儒生忽悠瘸了,宋仁宗一辈子都受臣子欺凌,就这还被他们称之为明君,对外不能战争胜利,对内不能打压利益阶层,完成富国强兵的改革,一生没有做成功一件事情。不讲功绩,讲人品,什么时候明君的标准如此低了。

  (宋朝是一个很奇葩的朝代,动不动说什么明君名臣很多,但你在史书上找,还真找不到他们有什么功绩,名臣反而弄出一个送地宰相司马光,关键是你割地,能带来几十年和平也就算了,但你割完地,西夏人马上过来打你,这样的人都不说是奸相,我大宋名臣标准是不是太低了。)

  你要改革就要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,你没有威望,或者是连人都不敢杀,那大宋的既得利益者为什么要吐出自己的利益,真因为仁慈?

  徐凡记得有个大V说什么明朝无名臣,说人家是三无朝代,徐凡反而觉得以建功立业为标准,从没有统一过整个天下,国土也是日渐缩小的大宋才是真正无名臣的朝代。

  你国土日渐缩小,整个民族繁衍生息的地盘不断减少,你这个朝代,你这个君主,你这个臣子对整个民族没有任何贡献,有什么资格说自己是明君名臣?

  靠你们会写书!

  但《资治通鉴》出现不到60年后北宋就灭亡了,这就证明这根本不是帝王之书,他就是一部司马光写的带自己节奏的史书。

  《商君书》《韩非子》《六韬》都比《资治通鉴》有资格称为为帝王书,更不要说后世出现的屠龙书。

  对徐凡来说,这场大战最大的好处就是他的威望再次提升,朝廷的威望再次提升,他可以解开束缚,去做一些更大胆的改革了。

  即便是这些改革会影响很大既得利益者的利益,但他们也只能忍痛挨刀吐出一部分利益。

  漠北大战终于胜利,他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一场,徐凡踌躇满志的下达命令道:“人监军将军邓宗,开始统计此战功臣,尔等也开始制作大漠的地图,为下一步朝廷分封做好准备。”

  “诺!”平虏堡所有参军俯首而拜。

  大汉四境终于没有强敌了,可以没有顾忌的开拓全新的家园,属于大汉的昭昭天命终于来了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iquge41.com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iquge41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